斗门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端,地处珠海、中山、江门三市交汇处,毗邻港澳。1965年7月由中山、新会划出部分镇村建县,1983年7月归属珠海市管辖,2001年4月撤县建区,全区面积674.8平方千米,占全市40%,基本农田28.85万亩,占全市75%。辖井岸、白蕉、斗门、乾务、莲洲5个镇和白藤街道,有101个行政村、26个社区居委会,常住人口46.09万、占全市26.11%,其中户籍人口36.48万人、占全市30.69%,农村总人口21.7万人,占全市89%。是著名侨乡,有海外侨胞、港澳台同胞16.6万人。实有企业9063家,占全市11%。 斗门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。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等南宋皇族后裔赵氏子孙聚居于斗门镇,并留下明清古...[詳細]
鬥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,終年熱量豐富,且水熱同季,光照充足,冬暖夏涼,無霜期長,作物全年可植,四季常綠。冬夏季風交替明顯,全境屬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。春季,冷暖氣流交彙頻繁,天氣多變,氣溫變幅大。進入4月雨日增多,前汛期開始,雷暴、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頻發。7月開始爲後汛期,受熱帶系統影響,熱帶氣旋(台風)活躍。同時,7-9月是一年中相對酷熱期,多晴朗天氣,溫度高、日照多、蒸發大。10月下旬後,台風影響已近尾聲,後汛期雨季結束 。 進入11月,幹燥的冬季風逐漸代替了暖濕的夏季風,天氣秋高氣爽,冷空氣開始活躍,氣溫逐漸下降,旱季開始。冬季,盛行西北偏北風,冷空氣活動次數增加,兩股冷空氣之間,天氣先出...[詳細]
鬥門區堅持質量強區,走一條特色高質量發展之路,加快實現鬥門制造向鬥門創造、鬥門質量、鬥門品牌轉變。以新青科技工業園和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爲載體,持續實施實體經濟發展三十條、科技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、質量強區獎勵辦法、扶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等政策措施,每年推進“十大重點産業項目”,初步形成以偉創力爲龍頭的新一代電子信息,以運泰利爲龍頭的智能制造,以鵬輝能源和光宇電池爲龍頭的新能源新材料、以廣豐物流和DHL爲龍頭的現代物流、以強競農業爲龍頭的現代農業等五大産業集群。新青科技工業園面積8.86平方公裏,著力打造全省電子信息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,電子信息産業集群獲批全國第四批産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。珠海國家...[詳細]
鬥門鎮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端,地處鬥門區西北部,東枕雄偉的黃楊山系,南鄰乾務鎮,西隔虎跳門水道與新會沙堆鎮相望,北與蓮洲鎮接壤,自南宋起稱潮居裏,是曆朝都司巡檢駐地;民國時期是區公所駐地,抗日戰爭時期中山縣政府曾暫遷于此;建國後,中山縣八區、九區人民政府,鬥門人民公社社務委員會駐地;建縣之始,曾是縣政府暫時駐地。 1986年1月稱鬥門鎮,鎮政府設于鬥門墟。全鎮總面積105.037平方公裏,耕地面積約4.27萬畝。 轄區常住人口86888人,其中戶籍總人口43620人,外來人口43268人。全鎮轄下設有10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。分別爲:大赤坎村、小赤坎村、上洲村、下洲村、新鄉村、鬥門村、南門村、八甲村、大濠沖村、小濠沖村及鬥門...[詳細]